更新时间:2020-06-15
天津ST16冷卷德国DIN牌号材料牌号: St 16标准: DIN国家与地区: Germany钢组: 结构钢次级类别: DIN 1623-1 Flat products of steel; Cold rolled strip and sheet of mild unalloyed steels注释: Quality specifications; DIN 1623-1 was s
德国DIN牌号
材料牌号: St 16
标准: DIN
国家与地区: Germany
钢组: 结构钢
次级类别: DIN 1623-1 Flat products of steel; Cold rolled strip and sheet of mild unalloyed steels
注释: Quality specifications; DIN 1623-1 was superseded by EN 10130
牌 号 用 途 DC01(St12)
一般用DC03(St13)
冲压用DC04(St14,St15)
深冲用DC05(BSC2)
特深冲用 DC06(St16,St14 –T,BSC 3)
超深冲用机械强度与我国的Q235相当。材料级别
ST12等同于DC01,SPCC
ST13等同于DC03,SPCD
ST14等同于DC04,SPCE,08AL
ST15等同于DC05,SPCF
ST16等同于DC06,SPCE-T
编辑
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FB(O3)
高级的精整表面 FC(O4)
超高级的精整表面 FD(O5)
编辑
麻 面 D
光亮表面 B
牌号 化 学 成 分 %
C Mn P S Alt a Ti b
DC01(St12) ≤0.10 ≤0.50 ≤0.035 ≤0.025 ≥0.020 -
DC03(St13) ≤0.08 ≤0.45 ≤0.030 ≤0.025 ≥0.020 -
DC04(St14,St15) ≤0.08 ≤0.40 ≤0.025 ≤0.020 ≥0.020 -
DC05(BSC2) ≤0.008 ≤0.30 ≤0.020 ≤0.020 ≥0.015 ≤0.20
DC06(St16, St14 –T,BSC 3) ≤0.006 ≤0.30 ≤0.020 ≤0.020 ≥0.015 ≤0.20
a 对于牌号DC01、 DC03和 DC04,当C≤0.01时Alt≥0.015。 b 可以用Nb代替部分Ti,此时Nb和Ti的总含量≤0.20。
牌 号 屈服强度a MPa 抗拉强度 MPa 不小于 断后伸长率 (L0=80mm,b=20mm) % 不小于 值b, c 不小于 值b, c 不小于
公称厚度 mm
<0.70 0.70~<1.0 1.0~<1.6 ≥1.6
DC01(St12) 130~- -
DC03(St13) 120~- -
DC04(St14,St15) 120~210.5 0.18
DC05(BSC2) 110~ 1.8 0.20
DC06(St16, St14 –T,BSC 3) 100~ 41 42 2.0 0.22
a 当屈服现象不明显时采用RP0.2,否则采用ReL。 b 对于牌号DC04其值、值为和;对于牌号DC05、DC06其值、值为和。当厚度≥1.6mm时,值允许降低0.2;当厚度≥2.0mm时,值和值不作保证。 c =(+2+)∕4;=(+2+)∕4。
拉伸应变痕钢板及钢带拉伸应变痕的规定
牌 号 拉伸应变痕
DC01(St12) 钢板及钢带在室温条件下储存,在制造后3个月内,保证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DC03(St13) 钢板及钢带在室温条件下储存,在制造后6个月内,保证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DC04(St14,St15) 钢板及钢带在室温条件下储存,在制造后6个月内,保证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DC05(BSC2) 钢板及钢带在室温条件下储存,保证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DC06(St16, St14 –T,BSC 3) 钢板及钢带在室温条件下储存,保证使用时不出现拉伸应变痕 级 别 代 号 特 征
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FB (O3) 表面允许有少量不影响成型性及涂、镀附着力的缺陷,如轻微的划伤、压痕、麻点、辊印及氧化色等。
高级的精整表面 FC (O4)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缺欠,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FB的要求。
超高级的精整表面 FD (O5)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不得有任何缺欠,即不能影响涂漆后的外观质量或电镀后的外观质量,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FB的要求。
表面结构表面结构为麻面(D)时平均粗糙度Ra按0.6μm<Ra≤1.9μm控制,表面结构为光亮表面
(B)时平均粗糙度Ra按Ra≤0.9μm控制。
7 检验和试验7.1 钢板及钢带的外观用肉眼检查。
7.2 钢板及钢带的尺寸、外形应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
7.3 值是在16%应变时计算得到的;n值是在10%~20%应变范围内计算得到的,当均匀伸长率小于20%时,应变范围为10%至均匀伸长结束。
7.4 每批钢板及钢带的检验项目、试样数量、取样方法、试验方法及取样方向应符合表8的规定。
序号 检验项目 试样数量(个) 取样方法 试验方法 取样方向
1 化学分析 1/炉 GB/T 222 GB/T 223 -
2 拉伸试验 1 GB/T 2975 GB/T 228 横向试样
3 塑性应变比 (值) 1或3 GB/T 2975 GB/T 5027 -
4 应变硬化指数(值) 1或3 GB/T 2975 GB/T 5028 -
5 表面粗糙度 - GB/T 2975 SAE J911 -
预计2020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38万亿—7.45万亿千瓦时,增长2%—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崇德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在同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表示,受疫情冲击,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对电力的影响,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成为新增发电装机主体,电力结构绿色低碳化特征明显。预计2020年全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约8900万千瓦,约占全部发电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三。预计截至2020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9.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3.6%。电力投资企稳回升,特高压投资占比继续提高,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成为投资新增长点。
于崇德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内在韧性强劲,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2020年—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电气化进程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用电行业增速下降,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用电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未来西部地区用电比重将有所提高,东中部地区仍是我国的用电负荷重心。
预计“十四五”期间电能替代规模超过5000亿千瓦时;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互济能力,共享备用资源,减缓负荷增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一时期通过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用好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力系统更加安全。
预计203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超过60%,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7%,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8%。通过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电力可持续保供能力将不断提升。